卡片札记 10-19

卡片札记 10-19

10 三类自为行为

91a8540c3158f2177b9dddb068e105a1.png

在《决策背后》这本书中,作者将自为行为分为三类

  • 信念。人们常常会坚持自己的信念,即使这些信念缺乏证据。这是因为这些信念已经成为他们身份认同的一部分。例如,人们可能会拒绝接受专家的意见,如果这些意见与他们根深蒂固的信念相冲突,他们会选择形成自己的观点。
  • 人。许多社会交往都是出于目的性的选择,但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会为了做好事而冲动行事,即使这种行为并不理性。一个人可能会在地铁上为陌生人扶着车门,即使这会给其他乘客带来不便。这种行为并非出于对社会福利的计算,而是一种自发的善意。
  • 时间。在跨期选择上,人们面临时间的不一致性,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例如,今天做决定时:你可能理性的认为「今天先放松,明天一定好好学习」。到了明天,当「明天」变成「今天」」时,你又会倾向于选择看电视,继续推迟学习。

Ref. 《决策背后》

#007

11 为什么做计划没用

《决策背后》这本书的第 8 章是比较值得一读的,主要介绍了跨期选择的难题。

跨期选择的难点主要在于时间的不一致的。以制定计划为例,每个人制定计划的时候,都认为做出了最佳选择,但是这个选择只代表了「此时此刻」,而当真正未来变成现在的时候,人的感受和判断又和之前做计划的时候不一样了。所以做计划就像是刻舟求剑,寻求一种不存在的确定性。

背后的原因可以用这个公式来表示

d548a684d483eeb41d0aa9cbd72e5861.png

通俗的说,就是总的满足感 = 当前满足感 + 打折后的未来满足感。

例如,我们根据效用最大化来决定「今天放松,明天学习」,还是「今天学习,明天放松」。看上去好像没什么不同,但是对明天的满足感评估存在着贴现(打折),所以「今天放松,明天学习」会让满足感最大化。

人倾向于优先享受。但是到了明天,「明天」又变成了「今天」,那么,人又倾向于选择满足感最大的方案。就这样,永远无法按照计划去执行。

#007

12 自为行为对交易的启示

交易要克服非理性行为,让每一笔交易都符合「理性」。但是《决策背后》这本书,告诉我们,交易行为依靠的不仅仅是理性,有时候也需要采取一些自为行为。

怎么去理解呢?例如,机构对于每一笔交易都需要考虑各个方面,这反而让他们错过了最佳机会。毕竟市场上的每一次的机会都是独一无二的,也是转瞬即逝的。

机构投资者如果能够区分目的性行为和自为行为,将会赚到更多的钱。他们会放松对目的性领域“最佳实践”的反身性假定:指标、市场效率、数学模型、将预期收益归因于各种风险因素,以及基于风险收益测量的分析。相反,他们会接受机会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机会都代表着自身。拥有“在场”信息而无法完全传递给他人的那些人需要采取行动。

#007

13 情绪类别

要理解巴瑞特的情绪构建论,需要弄清楚一些基本概念,其中有一个就是情绪类别。

传统的情绪论认为情绪具有特征的生理或者神经特征,比如我们可以通过表情来判断某个人的情绪,巴瑞特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两者不存在一对一的关系。

为了理清楚它们的关系,巴瑞特教授使用了「类别」的概念。

一个类别,如一种动物物种,就是拥有独特成员的群体,群体内成员彼此存在着差异,但它们不存在核心指纹。这个类别只能通过抽象的统计术语在群体水平上进行描述。

比如蓝色,作为一种类别,可以分为天蓝、钴蓝、海蓝、靛蓝等多个具体的实例。如果按照传统情绪论的观点,就相当于把天蓝作为蓝色的唯一标准。但实际上,我们最多只能说,天蓝最具有代表性,但是并不能等同于蓝色这个概念。

情绪类别也是如此。

一种情绪类别(如恐惧)中有无数实例,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身上,这些实例涉及的大脑模式都不相同。反过来,同一神经元也可以参与创造不同的情绪状态(一对多)​。

一个情绪词汇,如“愤怒”并不是一种带有独一无二生理特征的具体反映,而是一组与特定情境联系在一起的高度变异的多个实例的概要。我们通常所说的情绪,如愤怒、恐惧和快乐,更确切的说法是指情绪类别,因为每个类别都包含很多不同的实例。​“愤怒”的实例也会因为一个人的生理表现(包括面部运动、心率、激素、嗓音、神经活动等)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异性可能和环境或者当时的情境有关。

Ref. 《情绪》第 1 章

#007

14 情绪是大脑构建出来的实例

巴瑞特教授对情绪构建论的核心进行了精彩的表述,核心如下

在每个清醒时刻,你的大脑都会根据过去的体验形成概念,从而指导你的行动,赋予你的感觉以意义。当涉及的概念是情绪概念时,你的大脑就会构建情绪的实例。

要理解这段话,只需要理解这几个例子即可

  1. 大脑可以对获取的外部信息进行模拟。比如,大脑看到「苹果」,就能够在头脑中进行模拟苹果的外形、颜色、味道,这种模拟是人通过感官获取外部信息(苹果)以及过去经验进行的。
  2. 同样,大脑也可以对获取的内部信息进行模拟,比如,胃部的不舒服,大脑将其理解为人的紧张或者饥饿。
  3. 既然如此,情绪也是大脑创造出来的一种体验。情绪只不过是大脑根据环境和身体状态构建情绪体验

对外部信息的模拟容易理解,因为有真实的参照物。我们可以同时体验到模拟出来的苹果和真实的苹果。

对情绪构建论难以理解的地方在于,一方面,情绪的构建是无意识的,就像呼吸一样。我们会认为这是一种自然反应,而不是头脑构建出来的概念。另外一方面,我们构建出来的情绪没有参照物,实际上,这个参照物是我们所处的文化等背景形成的对情绪的一种特定理解。

有个例子更加形象生动。一个人点了一杯无咖啡因的咖啡,但是服务员上错了,给他上了一杯含咖啡因的。结果他喝完后心跳加快,这时候他看到一个美女走了进来,于是他将感官获取的信息(美女),内部信息(心跳加速),结合过往的经验和概念,创造出了「一见钟情」的体验,这种体验指导了他去表白。这个就是著名的吊桥效应理论。

#007

15 最健康的作息

为什么 11 点睡,7 点起床是最健康的节律?因为夜晚人的体温最低,这也恰恰是人体的机敏程度最低的时间。早晨,这两项指标又同时上升,以便给予我们在接下来的一天当中所需的能量。

同时,下午三点人的体温会下降,是进行小睡的最好时机。

c120ff4d2ac2166d2ee56ddff356ca8b.png

Ref. 文章 精力不足?高能小憩,让你精神百倍 by 开智

#008

16 小憩及时间选择

睡得越久,脑电波越慢,人的睡眠就越深,醒来后就越容易感到昏昏沉沉。

所以,打盹保持在 10 分钟左右最合适,这样可以让自己处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

打盹前 5 分钟可以喝一杯咖啡,这样醒来后咖啡因刚好开始生效。

7bd136967de51994d07e584e5555dc1f.png

Ref. 文章 精力不足?高能小憩,让你精神百倍 by 开智

#008

17. 将知识当成一棵树

这句话确实是马斯克说过的,来源于他在 Reddit 的一次问答。原文:

I do kinda feel like my head is full! My context switching penalty is high and my process isolation is not what it used to be.Frankly, though, I think most people can learn a lot more than they think they can. They sell themselves short without trying.One bit of advice: it is important to view knowledge as sort of a semantic tree -- make sure you understand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ie the trunk and big branches, before you get into the leaves/details or there is nothing for them to hang on to.

翻译如下:

我确实感觉我的脑袋很满!我的上下文切换成本很高,进程隔离也不如以前了。坦率地说,我认为大多数人可以学到比他们想象的要多得多。他们在没有尝试的情况下低估了自己。一个建议:重要的是将知识视为一种语义树——确保你理解基本原则,即树干和大枝条,然后再深入到叶子/细节,否则它们就没有依附的基础。

#000

18. 《超越智商》这本书的最大贡献

我认为《超越智商》这本书最牛的贡献有两个。

一是提出了一个简洁但是又全面的模型 - 三重心智模型,你甚至可以现学现卖,直接用来分析一切行为,思维从此开阔了起来。

二是将人类的各类偏差系统的分成了两大类 - 心智程序和认知吝啬鬼,这两类又能和三重心智模型对应上。以前我们学习了各种人类偏差,但是依然无法避免。现在,我们即使不知道这些偏差,我们也知道应该从哪个方向去努力避免。

#007

19. 客观事实的重要性

李比希(1803-1873)是19世纪著名的德国化学家,被认为是现代农业化学和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有机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创立了著名的李比希实验室。

他曾经写信以此告诫年轻的格柏哈德。格柏哈德是一位比较有前途的化学家,但喜欢创造野心勃勃、无所不包的理论。李比希在信中写道:"不要随意猜测事实,这样的假设会使你和睿智者为敌,你应该集中精力多发现客观事实,它们是唯一可以为你赢得尊敬、换来高度评价的东西,而且有智慧的人自会证明它们。它们还会帮你吸引新朋友,就连竞争对手们也会由衷地尊敬你"。

Ref. 《致青年学者》

#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