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知识的关键
1
阳志平老师在《成长的心智》这本书提出的卡片-文件-项目的组织结构,专注于知识的创造
- 在卡片层面。注重积累,特别是新知卡、人物卡、术语卡这三类卡片的积累。
- 在文件层面。注重个人小作品的输出,可用域名来命名文件夹,增强社会联系。
- 在项目层面。用树形结构来组织知识点,同时要注重真实世界的真实需求,可使用 README 文件驱动
为何这种结构有利于知识的创造?阳志平老师在文中引用了野中郁次郎提出的 SECI 模型。今天,我们来系统的认识下该模型。
2
知识创造的关键是什么?野中郁次郎在《创造知识的企业》这本书中提出了他的见解,总结为以下几点
- 知识创造的关键在于隐性知识,而不是显性知识。
- 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过程,知识就被创造出来。
- 这个相互相互转化的过程,需要借助各种「场」。
3
隐性知识最早是由迈克尔·波兰尼所提出的一种哲学概念,具有个人化、情景化,非语言化等特征。
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难以形式化,难以与他人交流或分享。主观的洞见、直觉和预感都属于这类知识。此外,隐性知识深深植根于个体的行动和经验以及信奉的理想、价值观或情感中。
隐性知识又可以分为两大类:技能与认知
隐性知识可以分成两个维度。第一个是技术维度,包括非正式的和难以确切明示的技能或手艺,可用“诀窍”(know-how)这个词来概括。例如,一位工匠大师经过多年的历练后,积累了丰富的专业技能,做事即能“信手拈来”。但是,他往往说不清楚自己所知背后的科学或技术原理。隐性知识的另外一个重要维度是认知维度,它由心理图式、心智模型、信念和知觉组成,它们是如此的根深蒂固,我们往往认为它们似乎是与生俱来的。隐性知识的认知维度反映了我们对现实世界的意象(是什么)和我们对未来的愿景(应该是什么)。虽然无法很容易地说清楚它们,但这些只可意会的模型塑造了我们感知周围世界的方式。
与隐性知识对应的是显性知识,可以用形式化的语言来保存。
4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过程中,知识被创造出来。
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有四种转化方式
- 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
- 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外显化(Externalization)
- 显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组合化(Combination)
- 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内隐化(Internalization)
简称 SECI 模型,该模型的关键在于,每一种转化,都需要在特定的「场」中才能实现。
四种转化的关键:
- 社会化需要创始场 - 提供一个共享经验的情景
- 外显化需要对话场 - 频繁的对话和沟通可以促进隐性知识的转移,有利于创造新概念
- 组合化需要系统化场 - 系统化的组织知识
- 内隐化需要练习场 -提供一个在做中学的情景,或者文档化
从 SECI 模型可以看出,知识创造的螺旋同时在两个层面上作用,一个是知识的相互转化(社会化、外显化、组合化和内隐化)过程,一个则是知识由个体-团队-组织不断扩大和固化过程。这两个螺旋使得组织间的知识不断被创造出来。
4
有的知识管理系统只是单纯的管理知识,并没有提供知识创造所需要的条件,比如 PARA 系统,该系统基于「可操作性程度」,将所有的信息归类为以下四类之一
- Projects 项目 - 近期正在做的任务合集,具有明确的时间范围
- Areas 领域 - 长期关注并想要提高的领域
- Resources 资源 - 你感兴趣的话题,相当于一个外部的资料库
- Archive 档案 - 对其他三个项目进行归档(做完/放弃的项目、不再关注的领域、不再感兴趣的话题)
可以看出,这仅仅只是一种静态的分类方案。
5
从个人角度来说,卡片-文件-项目的系统管理方案是 SECI 模型的一种最佳实践。通过卡片-文件-项目的场景切换,为知识之间相互转换提供了所需要的场。而从协作角度来说,Github 堪称 SECI 模型的最佳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