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札记 01-09

卡片札记 00-09

00 25 年已经过去 1/24

按照 2 周一个周期来划分,25 年已经过去了 1/24。

坦白的讲,过去并没有养成持续阅读或者学习的习惯,所以这是我今年最大的目标就是能坚持积累与学习。

最初使用公众号,也是为了监督自己持续的阅读。但是发现随着发表次数与浏览次数的增加,自己对文章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花费时间也越来越多,这样反而减少了阅读和积累的时间。所以,决定调整下思路,后面的输出,以相对独立的卡片札记为主。

#200

01 写一张卡片

社会学家卢曼,一生一共创作了 9 万张卡片,如果按照一天 4 张卡片的速度,那么要不间断坚持 61 年左右。

通过这些卡片,我看到了卢曼长期主义的具象化。

然而,当世就有一个更夸张的例子。

根据阳志平老师 22 年的读书总结,统计了他的笔记数量,总计有 6300 多条,大概平均每天的笔记数量大概是 18 条左右

  • 电子书笔记合计 1300 +
  • 知识星球笔记 2047 +
  • 写匠、Zotero、备忘录 3000 +

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人类在有限时间里所创造的的无限可能,上一个带给我这种震撼的,还是时间统计法的柳比歇夫。

当然,这仅仅是阳志平老师在积累方面的成果,还没有考虑他的各类文章,项目,课程等的输出。

不妨先考虑「最小模仿」,先在积累方面向阳志平老师看齐,如果按照 1 天 5 张卡片来算,一年也能积累 1825 张卡片。虽然还不如阳志平老师的 1/3。但是明年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增加难度。

#200

02 高阶模型的一种分类方式

根据阳志平老师在《阅读的心智》中的对高阶模型的描述,可以将其作为一种整理高阶模型的分类方式

  • 开创型模型:支撑新学科诞生的体系,例如认知语言学的「隐喻」
  • 巅峰型模型:学科在发展到成熟阶段时,公认的巅峰之作,例如人格心理学的「大五人格」
  • 转折型模型:推动学科范式转变的理论,例如认知科学的「工作记忆」
  • 桥接型模型:用来连接不同学科的桥梁,例如认知心理学与行为经济学的「有限理性」

Ref. 《阅读的心智》26

#000

03 中年人的四大特征

激情的升华、思想的情境化、对立面的冲突,以及对人生结局的忧虑,是四十多岁中年人的四大基本特征。

激情的升华、思想的情境化、对立面的冲突,以及对人生结局的忧虑,是我们四十多岁时出现的中年四大基本特征。这些发展要求我们重新塑造自己的身份认同,增强我们人生的统一感与目的感。我们在 40 岁阶段能将四个挑战解决到何种程度,将会影响我们在五六十岁阶段的生活。

Ref. 《我们赖以生存的故事》第 8 章

#007

04 人生中点

对人生结局的忧虑,是中年人的四大基本特征之一。

在《赖以生存的故事》这本书中,麦克亚当斯提到了「人生中点」的概念。人生中点,刚好出在 40 岁左右,这时候的人,开始意识到人生已经走完一半的路,还剩下另一半的路要走。而另一半路,像是下坡路,终点是死亡。这时候,人就会开始意识到死亡变得「迫近」,很多思想观念也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Ref. 《赖以生存的故事》第 8 章

#007

05 中年人思维方式的转变

年轻时,非黑即白,嫉恶如仇,一生只爱一人。中年后,黑白之间,善恶相依,只有真爱不渝。

中年时期,人的思维方式会从「绝对真理」转变为「情景化的真理」。

我们认识到在生活的许多领域(诸如人际关系和自我认识的领域)都不可能客观地陈述一个适用于所有情境的永恒真理。相反,我们必须努力去找出适合当下特定情境的、有用的陈述和观点。我们对某些问题的思考变得更情境化、更主观,我们开始接受“情境化真理”而非普遍真理。我们越来越怀疑在这充满矛盾、多重意义的生活中,究竟有没有所谓普遍规律。由于知识信息是完全情境化的,所以如果我们要理解真相,就得检验每个情境。我们认识到每个情境都是一个独特的组织体系。我们必须努力去理解系统的每个部分如何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部分。

思维方式的转变,更像是一种必然。处在人生中点,回首望去,生命的河流奔涌向前,每一道湍流都在冲刷着我们年轻时的绝对信念。青春的热情与理性已无法应对如今的生活万千。一次次的失落与妥协,一次次的痛苦与丧失,都如同时光的雕刻刀,将思维方式打磨得更加圆融。而承接了全家老小的中年人,不得不负重前行。岁月,让生命之树的年轮更加的深邃。

Ref. 《我们赖以生存的故事》第 8 章

#007

06 激情升华

在《赖以生存的故事》这本书中,麦克亚当斯提到了中年人所面临的另外一个重大转变,那就是「激情升华」。激情升华指的是人到中年之后,激情从青春期的原始激情转变为更精致和哲学化的形式。

激情升华的一些表现:更谨慎地使用自己的精神能量、个人叙事中加入更多悲剧和反讽元素、生活由彩色调变味暗沉的混合色调

40 岁可能标志着人们从青春期开始培养的青春激情的视角,会变得更温和、更精致和哲学化。曾经,激情激励着我们热情地投入工作、投入世界和爱情;现在,激情升华,变得更加精致。我们可能会更挑剔地使用自己的精神能量。这并不意味着艺术家、作家、医生、商人和家庭主妇们在中年时变得不再热情,只是个人神话的叙事基调往往会加入更多的悲剧和反讽元素。这个转变是微妙的。一个乐观的成年人到40岁时不会变成悲苦的悲观主义者。但及至人生中点,人们体验过重大丧失、经历过无数妥协,并预计这些痛苦的事在将来还会经历更多,这些人生中按时发生的事逐渐改变了我们身份认同的底色。成年期的前半部分充满大胆的原色与柔和的色彩,而到中年后生活成为暗沉的混合物,代表了世界的模糊、矛盾、复杂和不确定性。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创作者在中年之后作品风格会明显发生转变

埃利奥特·贾克斯在他绝妙的论文《死亡与中年危机》​中写道:中年阶段代表着人们在创造上会发生巨大的改变。贾克斯研究了310位“毫无疑问的伟大或天才的”画家、作曲家、诗人、作家和雕塑家的传记信息与艺术创作,包括莫扎特、米开朗琪罗,巴赫、高更、拉斐尔和莎士比亚等人。12贾克斯发现,在中年之前,艺术家们更偏向于以快速和激情的方式创作,诞生出“热情似火”作品。他们的作品往往体现出作者的高度乐观和理想主义,充满了纯粹的欲望和浪漫的主题。然而,在40岁左右之后,天才艺术家们似乎更加刻意地工作,意图创作出精致而考究的杰作。随着中年人对死亡的日益关注,年轻的理想主义让位于一种更深沉的悲观主义,并“承认和接受内心存在美善的同时,也存在着仇恨和破坏力量”​。13由于艺术家自身对抗着邪恶与死亡,创造出 的作品里会表现出作者更哲学性和清醒的认识。莎士比亚在35岁之前创作了大部分的抒情喜剧,而一系列悲剧和罗马剧作——如《凯撒大帝》​(Julius Caesar)​、​《哈姆雷特》​(Hamlet)​、​《奥赛罗》​(Othello)​、​《李尔王》​(King Lear)和《麦克白》​(Macbeth)——则是在他30岁将结束、40岁出头的时间段完成的。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著作中也表现出类似变化,他37岁时发表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比他之前的作品更加悲惨和现实。

Ref. 《我们赖以生存的故事》第 8 章

#007

07 情绪粒度

当人们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时,往往会感到抑郁;而当人们无法满足他人期望时,则会感到焦虑。

对于焦虑和抑郁,人们普遍认为自己能够很好的区分.然而《情绪》的作者巴瑞特发现并非如此。她在 3 年期间总共进行了 8 次重复的实验,发现受试者根本无法区分焦虑和抑郁情绪。

通过对 700 多名美国受试者的测试,巴瑞特发现人们在辨别情绪体验时,存在巨大差异。

对于消极情绪,有的人能准确的描述出悲伤、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而有的人只能说「很糟糕」。积极情绪也是如此。

因此,巴瑞特提出了「情绪粒度」的概念,情绪粒度能够准确细致地区分不同情绪,

就好比专业设计师能够分辨出各种蓝色(天蓝色、钴蓝色、海蓝色、品蓝、蓝绿色),普通人只能统称为蓝色。

Ref. 《情绪》第 1 章

#007

08 如何识别个人神话

最常用的方法为心理治疗与撰写个人小传。心理治疗和撰写自传是识别个人神话的常用工具。心理治疗通过探索来访者的生活领域来增强自我理解,而撰写自传则帮助人们找到叙事框架。

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通过这些简单方法来练习:记录梦境、探索幻想、思考核心问题等。

与他人对话,与有共情能力的朋友对话,能促进自我探索。需要注意的是倾听者应不评判,只需确认和鼓励。

访谈协议。通过访谈协议,倾诉者可以分章节描述生命故事,识别关键事件和重要人物,设想未来脚本,讨论压力源与问题,探讨个人意识形态,最终总结人生主题。

其中,与他人对话需要注意

在探索之前,你需要对和朋友的关系做评估。自我探索会对友谊造成什么影响?你们对彼此的感觉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在某些情况下,你的自我探索也将帮助朋友,让朋友对自己个人神话有更丰富的认识。有时你们可能希望改变角色:你的朋友变成讲故事的人,而你成为倾听者。当你们互换身份时,把这个过程录下来也是很有帮助的,这样你可以在对话结束后重听,反思一下对话的含义与意义。如果你希望在未来采取行动改变个人神话,那么录音是非常有用的。在开始尝试改变之前,你需要记录你想改变的内容。

实际上,还有一个更简单有效又不需要考虑个人隐私的方法,那就是和 AI 对谈,可以把 AI 当成倾听者,也可以当成咨询师。

Ref. 《我们赖以生存的故事》第 10 章

#007.human

09 自为行为

人类行为中,有一些行为既不能用理性的效用来分析,也不能用非理性的偏差来分析,而是无目的的自发行为。《决策背后》的作者将其称之为「自为行为」。例如,随机性的帮助他人,在某些事情上异常的固执,为证明自己而做某事,等等。

简单的说,自为行为就是在没有任何外部力量的情况下,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理性选择和行为经济学都假定行为是有目的的,人们努力使结果最优以满足既定愿望——人们要么知道自身偏好并能准确描述,要么可以感知偏好,表现得就如明白自己所想所求一样。有目的的选择模型可以解释很多事情,但不能解释一切。有时,我们采取某些行为不是为了任何实际利益,而是仅仅愿意这样做而已。我们无法对这些行为及其他行为进行排序或取舍。这些行为属于行为的第二个领域,既不是理性的,也不是非理性的,而是为了行为本身的“自为行为”​。

这个切入点非常有意思。以往的分析基本上考虑的都是理性与潜意识。比如芒格的双轨分析,卡尼曼的 type1 与 type2。不管是用哪种方式分析,本质上都是基于某种「逻辑」与「因果」的确定性关系。而自为行为就强调的则是行为的非确性,比如说相关关系,或者说只是基于某个情景(有点像是生态理性),或者说只是一种满意解。

Ref. 《决策背后》第 1 章

#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