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喜欢学习?不妨试试转变教育方式

孩子不喜欢学习?不妨试试转变教育方式

1

《内在动机》的英文版出版于 1996 年,是大众科普读物,旨在向大众普及「自我决定论」理论,作者德西就是该理论的创造者。虽然这本书已出版近 30 年,部分内容会让人觉得老生常谈,

由于年代久远,一些内容读起来会觉得老生常谈,但是理论本身历久弥新,已成为当今动机研究领域的主流理论。因此,这本书仍然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

今天,先从一个子女教育的例子展开,看看如何使用《内在动机》这本书的理论,来切实升级自己的认知。

2

社会赋予个人不同角色,每个角色被要求要履行一些职责。当孩子被赋予学生的角色时,他就被要求要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

作为父母,如果看到自己的孩子不喜欢学习时,往往会怎么做?

最常使用的方式就是采取控制手段,比如通过奖励和惩罚来约束子女的行为。

例如

作业写不完今天不准睡觉。 你必须每天写完作业才能玩手机。 考试考好了给你买新的玩具。 你现在不好好学习,以后就只能去种田。

由于奖惩方式简单易行,且能在短期内见效,这种教育方式已经成为我们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

然而,这种顺从只是表面的,真正会造成的,反而是孩子的「疏离感」。

德西用「疏离感」来描述一个人的行为与其真实自我分离的状态。当一个人的行为受到外部控制或内心压力驱使,而不是源于自主意愿时,就会产生疏离感。

德西指出:自主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需求。人如果长期无法满足该需求,就会产生各种不良后果,比如幸福感下降,对事物失去兴趣,行为变得迟缓,等等。

例如,孩子如果处于疏离状态,会对学习本身失去兴趣,比如只有父母在才会学习,学习只是为了机械式的完成任务。长期看,甚至会出现反抗或者逃避行为。

疏离感的背后,就是自主需求遭到抑制。德西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奖励等控制手段只会削弱人的内在动机。

3

首先,德西通过实验证明了「奖励会伤人」。

德西用索玛拼图做了一个实验: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每完成一个图案获得 1 美元奖励,另一组不设奖励。当研究者以打印问卷为由离开8分钟时,发现获得金钱奖励的学生反而较少继续玩拼图,而无奖励组的学生更愿意继续玩。这个实验说明,当一个原本有趣的活动被赋予外部奖励时,反而会削弱人们对活动本身的兴趣。

通过对实验的一些列扩展,德西进一步得出了以下的一些结论:

  • 「惩罚」、「竞争」等措施也会得到类似的结果。
  • 该实验的反向证明同样有效,增加自主选择能提高学生对拼图游戏的兴趣。

瑞安教授与德西在接下来的实验中进一步完善了相关的理论

  • 当接受者觉得奖赏不是一种控制时,奖赏不会削弱内在动机。
  • 如果在实验中鼓励成员而不是给对方压力,那么竞争并不是有害的。
  • 让行为接受者一起来制定规则能够提高其自主性

4

回到刚开始的例子,当我们再次面对孩子不学习时,我们如何运用《内在动机》学到的知识来改变孩子的行为?关键在于教育方式的转变,从「控制式」的教育方式切换到「自主式」的教育方式。

根据德西的理论及实验,可以总结如下一些措施。

避免控制性语言。

错误示范:你必须去做作业。 正确示范:你觉得什么时候开始做作业比较好?我们可以一起制定一个计划。

为孩子提供有意义的选择。比如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地点,但需要设定合理界限。

你可以选择在晚饭前或晚饭后学习,但我们需要确保你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在学习内容上,孩子可以选择视频学习,还是文字学习等方式 在学习地点和方式上,孩子可以选择去图书馆学习、或者和同伴一切学习,或者独自在家学习。

以支持自主的方式来设定界限,当需要设定规则界限时,邀请对方参与,并解释设定规则的的原因。

当需要设定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限制时,可以说“我们需要确保你有足够的睡眠时间,所以我们来一起讨论一下合理的使用时间,你觉得怎么样?”

用认可的方式实施奖励(支持的,孤立的,意外的,活动相关的),而非控制的方式(条件的,承诺的,活动无关的)。

你那么喜欢编程,这台新电脑对你可能有帮助(支持性的),而不是,你只要学习该语言,就奖励你一台新电脑(条件的)。 看到你这么热爱编程,这本书可能对你有帮助(活动相关的)。而不是,你只要学会编程,就带你去迪斯尼。(活动无关的)。

设定个性化的目标,而非公众目标。

公众目标:你需要在班级里考前十名 个性化目标:我们来设定一个你自己想达到的目标,比如提高数学成绩,你觉得怎么样?

让对方参与进来对自身的评估。

在考试后,与孩子一起回顾成绩时,可以问“你对这次考试的表现有什么看法?有没有什么地方是你觉得可以改进的?”这样可以让孩子主动思考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

以上这些措施主要是从增加自主性角度来考虑的。这些措施也可以迁移到其他领域,甚至是自身的行为改变上。

5

德西提出的自我决定论包括几个板块,分别是认知评价理论、有机整合理论、归因定向理论、基本心理需要理论。而自主只是基本需要理论中的一种(另外两种则是胜任、归属)。本文仅从自主角度来探讨动机对行为的影响,对应书中的前几章内容。后面还会有更加学术性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