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努力的方向-理性

《超越智商》读书总结 1

本书的重要性

3aaccdec2a0abcb5cc661a1a8ec17a13.png

从个人角度来说,相比智力,理性更容易通过后天习得,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通过努力超越他人的确定性较高的方向。如作者斯坦诺维奇所说

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达成人生的目标,拥有高智力还不够,还要拥有高理性。个体如果出现理性障碍,直接实际后果就是生活不如意,错失本应取得的人生成就。

从时代角度来说,我们所处的时代需要对大量的信息进行甄别,否则容易被资本配合媒体割韭菜,如阳志平老师所说

我们携带着石器时代大脑生活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生活,由现实走向虚拟世界,每天所面临的信息呈现出了指数型增涨,自主心智无法应对日益复杂的变化,算法心智难以提高,唯有不断提高反省心智

为什么聪明人会干傻事

85dfcf7d083b17e61decba2caf11afae.png

在正常情况下,人类树立适当的目标,基于目标和信念采取恰当的行动,以及持有与可得证据相符合的信念,这个过程就称之为理性思考。然而,理性思考却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能力,因为有些「聪明人」,也会做「傻事」。

比如,某新闻经常报道大学教授被诈骗几百万,或者某位专家炒股导致破产等消息。很多人看到这类报道都会感到震惊。「大学教授」与「电信诈骗」之所以会在大众的脑海中形成强烈的反差,是因为大众觉得大学教授是聪明人,不应该上当受骗。这种认识表明大众对「聪明」的理解存在误区。

一旦我们从当代认知科学的语境中理解这句俗话,就不会因为聪明人做傻事的现象而大惊小怪了。我们常会认为这是特殊的现象,这正说明了我们用来描述心理活动的日常用语存有缺陷——而心理学家谈论诸如智力等概念的混乱方式,恰恰助长了这种缺陷的发展。

大众所认为的「聪明」,往往只是在智力测验中表现优异的人,所以才会对「聪明人做傻事」感到震惊。然而,仅依靠智力测验评估的「聪明」是有限的

智力测验评估了个体将信念储存于短时记忆,并对其进行操控的能力,却完全没有评估个体根据已有证据形成理性信念的能力。再者,也是相似的逻辑,智力测验能够测量个体加工给定信息的有效性,但却没有评估个体在自然环境中收集信息时是不是一个好的信息评估者。

比如,一个人可能在考试中表现出色,因为他能记住并操控信息,所以他拥有高智商(IQ),但他可能缺乏理性思维(RQ),例如缺乏评估不同信息的能力,因此在投资等领域做出糟糕的选择。因此,就出现了聪明人做傻事的现象。

既然智商(IQ)具有局限性,那为何会被赋予过高的权重,而同样重要的理商(RQ)却被人所忽视? IQ 测试最初所以流行,很可能是因为它容易测量。虽然近年来认知科学家在 RQ 方面也总结出了一些测量方法。但由于惯性思维,整个社会已经形成了以 IQ 为基准的默认模式。

根据一般智力理论,智力可以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指在不同领域运用推理的能力,和先天关联比较大,比如图像分类、数列推理等。而晶体智力则指的是通过后天学习积累得来的陈述性知识,比如阅读理解、词汇任务。但是大众对智力的理解不仅包括了一般智力所关联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还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现实生活中的决策能力、智慧和创造力等方面。换句话说,人们倾向于用智力这个概念来解释所有认知能力。

所以,斯坦诺维奇首先对这种错误的观念进行了纠正,对「智力」概念进行了压缩,使其特指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从而和理性进行了区分,这样,我们对「聪明人做傻事」才能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即高智力(特别是高流体智力)的人因为缺乏理性而做出一些错误的决策。

对流体智力、晶体智力、理性思维等概念进行区分之后,,斯坦诺维奇进一步提出了「三重心智模型」,将这些概念整合到一起,从而让读者对自身的心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