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胜千言背后的认知心理学原理

一图胜千言背后的心理学原理

野间郁次郎在《创造知识的企业》一书中指出学习隐性知识的三个关键

  • 用比喻,类比等方式来表达难以表达的知识,这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一个关键。
  • 通过对话、经验分享等方式,知识可以在团体层面被扩大或固化。
  • 允许适当的模糊和冗余,可以鼓励频繁的对话和沟通,从而促进隐性知识的转移

图形往往携带更多的冗余信息,且经常借助比喻、类比等方式来形象的展示概念,所以在大众的认知里,记忆图形比记忆文字更具有优势。在大部分情况下,也确实如此。

913863bb695438590fce001e1b707ef0.png

那么,一图胜千言背后的认知心理学原理又是什么?《Successful remembering and forgeting》的第 22 章专门进行了介绍。

心理学家艾伦·派维奥在 1971 年提出了双编码理论理论,可用于解释图形记忆的优势:图片可以同时激活视觉和语言两种编码,这种机制丰富了记忆的层次,并提供了冗余。

c11147065287b9f325b3b52844a6cb89.png

相比之下,文字很少能够刺激图像的生成,因为文字的视觉形象不仅贫乏,而且常见字体已被用于成千上万的其他词语,没有视觉独特性。

图片具有"命名"优势,因为标签往往会自动被激发,而文字的图像则需要明确指示和额外的心理努力才能产生。Paivio 和 Csapo 证明,当要求被试在学习图片和文字列表时生成图像时,文字的记忆准确率可以达到与图片相当的水平。这表明文字也能从双重编码中获益,但需要付出努力进行心理想象。相反,有研究报告称,使用快速呈现速率(每秒5.3个项目)的图片和文字会消除PSE。这是因为被试命名图片比阅读文字要慢(Fraisse, 1968),快速呈现不允许被试有足够的时间生成标签,因此图片失去了双重编码的优势。

所以,教科书往往都会在文字旁边配上插图,因为插图可以佐证文本,研究表明,在问题解决迁移方面往往比单独的文本更有效。

既然如此,是不是所有图片都比文字更容易记忆,并非如此。

如果图片比较抽象,难以给出准确的描述,那么这种图片无法生成准确的标签,受众在下次看到的时候可能又会进行不一样的描述,因此,这类图片难以记忆。

54ec882fa97dbcf7116c631498e11951.png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一组图片共享了一个普通的标签,比如一组狗狗的照片,每一张生成的标签都是「狗」,那么受试者也难分清。相对于「狗」这个标签,「叼着飞盘的狗」显然更容易让人记住。

14b81fea3518cc506feb4990fd5f07a7.png

总结起来,就是容易记忆的图像,需要给它一个独特的,准确的描述。

当项目以独特的、易于标记的图片形式呈现,且干扰项不共享相同标签时,就会出现 PSE(Brady等人2008; Standing, 1973)。然而,当图片的语言编码与其他图片共享时,概念扇出效应会使编码情境的提取变得困难,并可能导致基于概念熟悉性的错误再认。如果你必须在测试时区分之前看过的猫的图片和一张不同猫的图片,那么记住你看过一张猫的图片是没有帮助的。被试必须只依靠图像编码来判断项目是新的还是旧的。当视觉刺激难以识别时,即难以或无法生成一致的标签("抽象图片"如果有许多这样的刺激就不够用),图片的记忆效果甚至不如单个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