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自己的三个误区与解法
成为自己的三个视角
阳志平老师在《成长的心智》新书发布会上,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维度深入探讨了「如何成为自我」这一主题。
- 过去视角 - 我从哪里来
- 现在视角 - 我是谁
- 未来视角 - 我将去往哪里
每一个视角,阳志平老师都列举了大众的误区与正确的用法。
接下来对这三个方面进行简单的概括,更多的内容,推荐直接阅读《成长的心智》这本书。
我是谁
错误解:寻求真实的自我
真实的自我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自我,人的目标就是寻找所谓的真实自我。然而,在寻找过程中,人们会不断面临三个无法用真实自我来回答的问题:
- 找不到:如果找不到真实的自我,那么我只能停滞不前,自甘堕落吗?一味的陷入对真实自我的寻找,容易让人行为瘫痪。
- 不够好:如果发现真实自我不够好怎么办?是坚持原来的认知还是接受新的自己?
- 环境发生变化:如果环境突然发生变化,「原来真实的自我」已经不再适用,是继续坚持过去的认知还是重新定义自己以适应环境?
正确解:可能的自我
可能的自我是指对未来自我的多种可能性的想象,包括了三个层面
- 希望我:我愿意为成为
- 预期我:我能够成为
- 恐惧我:我害怕成为
研究发现,当人们能够平衡「希望我」和「恐惧我」时,更容易实现目标。例如,一个高中生既希望考上985,又害怕发烧错过高考,他比单纯乐观希望考上清华的人更容易实现目标。
我从哪里来
错误解:单一归因
将过去的人生经历简单归因为原生家庭、童年经历等,导致人生发展停滞。除此之外,一些心理学理论也试图将成功或者失败总结为某些单一的因素,比如成长型心智理论简单的将成功归结为僵固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试图用其解释一切的成功和失败,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正确解:重视结构性力量
人生的发展就像是复杂网络,复杂网络具有三个特点
- 中心性:用于衡量复杂网络中重要节点的特征
- 涌现:看似独立的部分共同作用,产生了超出预期的整体效果
- 自组织:无序系统中各部分之间局部相互作用,形成了某种形式的整体秩序。
从中心性角度来看,我们应当努力成为网络中的核心节点。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答案就是一个领域的发展,都需要有人去做以下几件事,你只需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即可
- 联结关键节点
- 成为集展者
- 开发基础设施
- 成为元研究者
从涌现角度来看,未来是无法进行规划和预测的,而是「涌现」出来的。这就要求你采取多维度、多策略的方式。比如,努力提升多个方面的人生资本总量,而不是局限于某一单一资本。此外,应当在重复的事件中寻求多层次的满足感,比如《万花筒里看成功》所讲述的从四个角度去看待成功
持久的成功包含四个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快乐(happiness)——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愉快或满足;成就(achievement)——你取得的成绩超过了其他人苦苦追求的类似目标;意义(significance)——感觉自己对所关心的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传承(legacy)——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并取得成就以帮助他人获得未来成功的一种方法。
从自组织角度来看,单一归因是对复杂网络的压制,这种压制需要十倍百倍的力量,同时也极易被反噬。我们应当从复杂网络的内部结构入手,也就是分型,在分型结构上投入力量,最终就会形成一种自内而外的人生发展的路径。具体应当如何做?从「最小行动」入手。一些最小行动,比如阅读、写作、健身等等,从大周期角度来看,都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成果。
我将去往哪里
错误解:虚假的确定性
过分追求生活和工作的确定性,往往会扼杀个人发展的潜在机会。
正确解:真实的行动
虽然每一个选择都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但是同时也包括了更好的机会,当然,也有风险。那么,在拥抱不确定的时候,如何将风险最小化以及将机会最大化呢?答案就是「在现实世界中进行真实的行动」。
现实世界的真实性是可验证的,可观察的,可测量,甚至是可改变的,而不是像一些心灵理论让人始终停留在自身的主观真实上。用保罗格雷汉姆的话说,就是「始终去解决难题」
最好的保护始终是致力于解决困难的问题。写小说很难。读小说不难。困难意味着担忧:如果你不担心自己创作的东西会做得不好,或者你无法理解自己正在学习的东西,那么这就不够困难。必须要有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