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从卡片开始

新的一年,从卡片开始

简评

《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本书,整体阅读体验一般,虚高的评分和不错的知名度,可能得益于题材稀缺,加上被各种笔记软件拿来作为推广素材的缘故。

这本书的内容围绕两个主题,卡片笔记法与写作法,卡片笔记法主要是基于卢曼的卡片盒笔记法,并融合了 GTD 的部分思想,将卡片分为闪念笔记、文献笔记、永久笔记、项目笔记等等。而写作方法部分,仅是流行观点的堆砌,看上去有用,但是和这本书的主题没多大关联。可以说是一本「单纯由各种卡片素材拼凑成的书」。

作为一本书工具书,未提供任何示例,可以说是这本书最大的缺点。

风靡一时的 GTD

要理解作者的卡片笔记写作法,首先要对 GTD 以及卢曼卡片盒笔记法有一定的了解。

GTD 之所以能风靡一时,就在于它强调构建一个值得信任的系统,收集可收集的一切,并用标准化流程处理这一切。这样做,能够有效对大脑进行认知卸载,让我们可以集中注意力来处理手头的任务。

那么,为什么不能直接使用 GTD 来进行知识管理?或者使用最近几年比较火的 PRRA 方法?

这些方法都过于强调标准化的流程,只适用于以过程为导向的事务性工作,或者单纯的管理资料。

对于知识工作者而言,往往是以成果为导向,投入和产出并不是线性的,标准化的,经常是迭代的,螺旋式的。知识工作者强调的是知识的创造,而不是知识的流程化管理。显然,GTD 的流程不适用于知识工作者。

知识工作者的系统既需要能像 GTD 那样,帮大脑完成认知卸载。更重要的,是系统需要有足够的自由度,能够创造知识,而非单纯管理知识。

卢曼与他的卡片盒

说完 GTD,再来说说卢曼的卡片盒笔记法。

卢曼(Niklas Luhmann)被誉为自马克斯·韦伯以来最有创见的德国社会学家。卢曼一生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包括出版了出版了 50 本专著,发表了 600 篇论文。这些成果,源于他的卡片盒笔记法。

在一次采访中,卢曼谈到了他使用卡片方法的原因

我启动索引卡的原因很简单,我记性不好。起初,我将记有笔记的纸条插入到书本中,这导致书籍装订损坏。后来,我尝试用文件夹保存,随着笔记增多,文件变得越来越厚,我再也找不到任何想找的笔记了,大约 1952 年或 1953 年起,我开始编制索引卡文件,因为对我来说,很明显我必须为一生的研究和写作做计划,而不是为了完成某一本书。

25 岁的卢曼,开始使用卡片盒笔记法做研究。在接下来的 40 多年学术生涯中,共创作了 9 万张卡片,平均每天至少 5 张卡片。对于卢曼来说,卡片盒笔记法不仅仅是他的生产力工具,更是他践行长期主义的最好见证。

在卢曼离世后,比勒菲尔德大学接管了他的两代卡片盒,设立了以其命名的卢曼卡片档案馆,并将全部卡片扫描上传,让全世界都可以了解卢曼的故事和他的卡片。

6cac61e0940bc8945a1e233231ca8efd.png

卢曼的卡片主要分为两个类别:一类是文献卡片盒,里面有文献和对文献内容的简要说明;另一类是主卡片盒,主要是他针对所阅读的内容收集和产生的想法。这些笔记都写在索引卡片上,存放在木质卡片盒里。阳志平老师高度评价该方法

从认知科学角度来讲,卢曼的这种做法是极其聪明的。认知科学家将人的信息加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一阶操作,也就是“认知”本身,你感知的、你记忆的、你学习的、你思考的。第二类是二阶操作,称之为“元认知”,即对自己当前的认知进行监控:“我当前感知到了什么?我当前在记忆什么?我当前在学习什么?我当前在思考什么?”这就是元感知、元记忆、元学习、元思考等。“元认知”也就是认知的认知。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值的借鉴的部分。比如,卢曼对卡片的编码思路,卢曼在新创作卡片时,会对已有的卡片进行关联。卢曼也会对已卡片进行扩展,用数字和字母的编号交替使用来表示唯一编码。

c1bb48857b57fd59a91e22b637d7f50f.png

卢曼还会通过一些主题索引来建立卡片之间的关联。

c0eb42da50162a5a96ad057a9b94e107.png

卢曼的几万张卡片,全部使用纸质卡片实现。与电子化相比,无论是整理、扩写、建立索引还是学术创作,都需要投入更大的工作量。但是这反而是他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关键,对卢曼而言,这个过程不可或缺,卢曼在采访中这样评价自己的卡片笔记法

这些不是我思维过程的记录,它们就是我的思维过程,实际上我的思维活动都是在纸上进行的。

写卡片仅仅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后续的整理,扩写,对外输出,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我们思维的具象化。而电子笔记在提供后续处理便利的同时,是否也剥夺了我们深度思考的机会?

卡片笔记法

在介绍完 GTD 盒卢曼的卡片盒笔记法之后,再来看看作者的卡片笔记法。作者融合 GTD 收集一切的思想以及卢曼的卡片盒笔记法,将卡片笔记法分为闪念笔记、文献笔记、永久笔记三大类。

闪念笔记(fleeting notes) 指的是有待进一步整理的思路,跟 GTD 的收件箱思路一致,旨在收集一切未尽事宜,并等待下一步行动(归档、删除、转化为其他笔记)等。

文献笔记(literature notes) 是从学习材料出发,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笔记,比如学习某个课程做的课程笔记,这个过程可以不必精细,只需要自己能理解即可。

永久笔记(permanentnotes)是从个人兴趣出发,主动去撰写的卡片,这个过程完成的卡片相对完整,精确,永久笔记可以由闪念笔记、文献笔记转化而成。

结合作者对这三类笔记的解释,以及我个人的实践,大致将作者的卡片笔记表示为下图

c9edcf41fabdf1a53eabab844b3af5e8.png

误区

不同领域的大师,都证明了卡片笔记法的有效性。在实际使用中,有的人却始终找不到感觉。

有两类人,很难去深入接触卡片方法。一类是工具狂,这类人在没有积累一定数量的卡片之前,先费劲心思去比较各类工具,最终被困其中。另外一类人则自带批判性思维,不肯承认一些方法的有效性,对大师缺乏基本的信任,看不到事物的可供性。

而有的人,愿意去尝试,但却不得其法,可能和以下错误有关。

第一个错误是浮于表面,对实际运行机制不了解,只是去模仿形式,没有理解背后的所包含的必要难度、组块化、远距离联想等原理。例如,只是简单的用卡片来保存笔记,思维方式并未发生任何实质性的改变。这一点,需要去阅读《聪明的阅读者》这类能将原理讲清楚的书籍或者相关文章,再结合实践形成自己的理解。

另外一个常见错误,则是将某套知识管理系统当成一个孤立的整体,试图照搬一切,这样做无疑增加了上手难度。不妨从自己的实际需求入手,先考虑用其中的某个环节来优化自己的实际工作流。

总结

一张简单的卡片,胜过一切知识管理工具。卡片是内隐的行动指南,卡片是外显的思考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