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心智模型

《超越智商》读书总结2:三重心智模型

《超越智商》一书介绍了智商、理性、一般智力理论、双系统等诸多概念,并提出了三重心智模型,理清这些概念的关系,成了阅读这本书的重难点。

一般智力理论

一般智力理论由心理学家雷蒙德·卡特尔在 1963 年提出,将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 流体智力指在不同领域进行抽象思考,推理的能力,和先天关联比较大,比如图像分类、数列推理等。
  • 晶体智力则指的是通过后天学习积累得来的陈述性知识,比如阅读理解、词汇任务。

75a8092f9406c4340e4c028a38a89f37.png

由流体智力可知,我们拥有一些固定的认知模式,比如框架效应、吝啬鬼效应等等。 由晶体智力可知,我们拥有一些后天习得的知识,可将其称之为心智程序。

双系统(双过程)理论

双系统理论用于描述大脑的两种不同的加工机制:

  • type1 - 自主、启发式、并行、快速,如「猛张飞」
  • type2 - 意识、控制、序列、高消耗,如「诸葛亮」

type 1 是人类最早进化出的机制,反应了一些底层的认知,不需要工作记忆参与,因此共性大于个性。

type2 能够压制 type1 的反应,该能力主要由流体智力所提供。type2 可以进行假设性推理以及认知模拟功能,即在大脑中创建的临时虚拟世界中进行验证。该功能需要时刻保持认知去耦(将这个模拟出来的虚拟的世界与现实世界分离),因此消耗大量的能量,这也是 type2 无法像 type1 那样高速运转的主要原因。

尽管 type2 可以压制 type1,但在实际中存在差异:有些个体能启动这种能力,而有些则很难。双系统理论对此差异缺乏解释。同时,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在双系统理论中也没有很好的对应,所以该理论还可以进一步完善。

双系统理论的提出,让大众对理性和直觉有了科学上的认识。但是双系统理论,强调的更多的是「非理性」,即情绪和偏见在对决策所取到的主导作用。虽然人类在决策过程中容易受到这些偏见影响,但是人类同样也具有「理性」,并且理性是我们可以去提高的能力。

三重心智理论

三重心智理论将大脑的加工机制分为三类,主要是将 type2 进一步分为了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

  • 自主心智,对应 type 1,人类早期进化出来的机制,对于个人而言,共性大于个性。
  • 算法心智,主要来源于流体智力,反应了对环境一些信息的加工能力,流体智力智力的差异决定了算法心智的效率
  • 反省心智,体现了对个体的监控能力,晶体智力为反省心智提供了知识基础。

如果说算法心智对应 type2 压制 type1 的能力,那么反省心智则对应发起该压制的能力。

bce365a0998fe504e3dac1ef17a26ef9.png

三重心智模型展示了提高理性的可能性。尽管自主心智层面的一些基础认知和基本情绪(如厌恶损失)会影响决策,但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可以加以压制。。虽然算法心智也存在一些偏差(认知吝啬鬼、框架效应等),但是反省心智可以对自主心智和算法心智进行监控。在反省心智层面上,我们要对已安装的心智程序进行排查,去除「坏」的,保留「好的」。

1b5166c6fe3678fc2f73f91a018a8ef5.png

《超越智商》第一部分的内容,可以用上面这张图所概括,而第二部分,就是对流体理性、心智程序的详细介绍,也是我们可以针对个人提升的方面。